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 #
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,主要包括望、闻、问、切四种、简称四诊
。
✅ 基本原理 #
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认为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人体皮肉脉筋骨、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,而以脏腑为中心,以经络通联内外,外部的征象与内在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,因而通过审察其外部征象,可以探求疾病的本质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。
👉 司外揣内 #
内是指机体在里的脏腑和疾病的本质,外指疾病的外在表现,通过观察外表的现象,推测内脏的变化,认识病理本质,并解释外在的征候,即司外揣内。
古籍 | 摘录 |
---|---|
《灵枢·论疾诊尺》 | 从外知内 |
《灵枢·本脏》 | 视其外应,以知其内脏,则知所病矣 。 |
《丹溪心法》 | 欲知其内者,当以观乎外;诊于外者,斯以知其内。盖有诸内者形诸外。 |
👉 见微知著 #
指通过局部或微小的变化识知整体。机体的局部变化,蕴含着整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,从而对诊断全身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古籍 | 摘录 |
---|---|
《灵枢·五色》 | 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,各有部分。 耳为宗脉之所聚,从耳廓不同部位的变化, 可以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 眼目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之所 ,故其不同部位的变化也可反映相应脏腑的变化情况。 |
👉 揆度奇恒 #
诊病时熟知正常,通过比较发现异常,以了解疾病的本质及变化的情况。知常而达变,以我知彼,以观太过不及之理之意。
古籍 | 摘录 |
---|---|
《素向·玉机真脏论》 | 五色脉变,揆度奇恒,道在于一。 |
✅ 运用原则 #
👉 内外详察 #
详细诊察机体的全面情况及其与自然的关系,并加以分析和综合。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,而不能只看到局部,对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综合判断。
👉 四诊合参 #
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之法,各有所长和特点,但也各有其局限性和不足,临床诊病必须全面收集临床资料,四诊合参,才能对病证作出准确判断。
古籍 | 摘录 |
---|---|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 | 善诊者,察色按脉先别阴阳。审清浊而知部分;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所苦;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。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,以治无过,以诊则不失矣。 |
👉 病证结合 #
病与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
辨病是对疾病的定性,是对疾病认识的深化,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和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;辨证是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,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明确病变的部位与性质。两者结合方能全面认识疾病,单纯辨病与辨证,均难于给以针对性、确切性的治疗。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,才能准确认识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,利用正确的治疗,预测疾病的预后。
古籍 | 摘录 |
---|---|
《医学阶梯》 | 论病不易,论证尤难。而证中论证,难之又难也。 凡有病必有证,有证必有论,论清则证明,证明则病易疗。 非可模棱两可,取效于疑似之间也。 |
参看
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