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焦辨证 #
概念 #
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,也标志着温热病
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。就其证候来看,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证候;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;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。
- 清代
吴鞠通
在叶天士
治疗温热病经验的基础上,依据《内经》对三焦部位的论说所创立。 - 外感温热病发生、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证治规律,概括为上、中、下三焦病证,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、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,并指导治疗。
上焦病证 #
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肺卫以及内传心包所表现的证候。邪在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,邪在心包则病情比较危重。
病因 #
感受温热病邪。
临床表现 #
发热,微恶风寒,汗出,咳嗽,口渴或不渴,头痛,舌边尖红,脉浮数或两寸独大;或见但热不寒,咳嗽,气喘,汗出,口渴,苔黄,脉数;邪人心包,则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,舌謇肢厥,舌质红绛。
证候分析 #
邪热在表 #
发热,微恶风寒
热之邪犯表,卫气失和
咳嗽,气喘
温热犯肺,肺失肃降,气逆于上
头痛
温邪上扰清空
口渴
热盛伤津
汗出
热迫津外泄
邪热入里 #
咳嗽
壅滞于肺,肺气不宣
身热不恶寒
表证消失,邪已入里
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,舌謇
邪蒙心神
逆传心包 #
肢厥
阳气内郁,不达四肢
舌质红绛
灼伤营阴
辨证要点 #
邪在肺卫,以发热,微恶风寒,汗出,咳嗽,舌边尖红,脉浮数为辨证要点。邪传心包,以神昏谵语,舌謇肢厥,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。
中焦病证 #
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,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。
病因 #
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,脾胃二经受病,若邪从燥化,表现为阳明燥热伤阴之证
;若邪从湿化,则成为太阴湿热证
。
临床表现 #
邪从燥化:身热面赤,呼吸气粗,腹满便秘,神昏谵语,渴欲饮冷,口干唇裂,小便短赤,苔黄燥或焦黑起刺,脉沉实有力。邪从湿化:身热不扬,汗出热不退,头身重痛,胸脘痞闷,泛恶欲呕,大便不爽或溏泄,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
证候分析 #
邪从燥化 #
身热面赤
胃性喜润恶燥,邪人阳明而从燥化,阳热上炎
渴欲饮冷,口干唇裂,小便短赤
热盛津伤
腹满,便秘
燥屎内停,腑气不通
昏谵
热扰心神
呼吸气粗
邪热上壅于肺
邪从湿化 #
身热不扬
湿遏热伏,郁于肌腠,汗出热不退
胸脘痞闷,泛恶欲呕
湿热郁阻中焦,气机不利
大便不爽或溏泄
脾失健运,胃失和降
头身重痛
湿性重着,湿热郁阻,气机不利
辨证要点 #
邪从燥化
多呈里热燥实证,以身热面赤,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;邪从湿化
多呈湿温病证,以身热不扬,脉濡数为辨证要点。
下焦病证 #
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,劫夺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。
病因 #
中焦病证不愈,进一步传入下焦肝肾为病。
临床表现 #
身热颧红,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,口燥咽干,神倦,耳聋,脉虚大;或见手足蠕动,甚或瘛疭,心中大动,脉虚,舌绛苔少,甚或时时欲脱。
证候分析 #
温邪最易伤津耗液,所以温病传入下焦,多为肝肾阴虚之象。
肝肾阴竭 #
颧红,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
阴虚不能制阳,虚热内生
口燥,咽干,舌燥
阴液亏虚
耳聋
肾阴亏耗,耳失充养
神疲
神失阴精充养
肝风内动 #
蠕动,甚或瘛疭
热邪久羁,真阴被灼,水亏木旺,筋失所养
心中大动
阴虚水亏,虚风扰动
脉虚大
阴虚风动
辨证要点 #
本证以身热颧红,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,舌绛苔少,脉虚大为辨证要点。
三焦病证的传变 #
顺传 #
三焦病证的传变,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,传人中焦,进而传入下焦,此为
顺传
,标志着病情由浅入深,由轻到重的病理过程。
- 就一般发病于表的温病而言,三焦病证
始上焦终下焦
的传变。- 有病邪犯上焦,经治而愈,并不传变。
- 亦有上焦病证未罢而又见中焦病证的。
- 有自上焦径传下焦。
- 亦有中焦病证未除而又出现下焦病证者。
逆传 #
若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,称为
逆传
,说明邪热炽盛,病情重笃。除此之外,亦有起病即见下焦病证者;更有两焦病证错综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者。因此,对三焦病证的传变、病势的判断,应综合临床资料全面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