✏️ 六经辨证

六经辨证 #

概念 #

六经是对三阴三阳的概括,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
  1. 东汉末年, 张仲景基于《素问·热论》六经分证的基础上提出的。
  2. 中医学的一个独特辨证体系。
  3. 外感热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之一。

六经辨证,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证进行分析、综合、归纳,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、证候特点、寒热趋势、邪正消长等问题的一种辨证方法。

它以阴阳为总纲,将错综复杂的外感热病归纳为六大基本类型,或称疾病发展变化的六个阶段,即太阳病、阳明病、少阳病、太阴病、少阴病、厥阴病,就是常说的六经病证

太阳病证 #

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,统摄营卫,主一身之表,为诸经藩篱。凡外感风寒之邪,自表而入,太阳首当其冲。太阳病是人体感受外邪,正邪交争于人体体表而出现的病证,为外感疾病的初期,是六经病证的第一阶段。

由于患者的体质强弱不同,感受外邪有轻有重,病理变化亦各有特点,所以太阳病可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。

太阳中风证 #

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遏,营阴内弱病理特点的证型,称为太阳中风证,又称太阳表虚证

病因 #

感受风寒邪气,但以风邪为主。

临床表现 #

发热,恶风,汗出,头项强痛,脉浮缓,或见鼻鸣,干呕。

证候分析 #

主症:

发热 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

恶风 肌腠疏松,不胜风袭

汗出 风性开泄,以致腠理不密,营不内守

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受邪,经气不利,气血运行受阻

脉浮 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,脉气鼓动于外

脉缓 汗出腠理疏松

兼症:

干呕 胃气失降

鼻鸣 外邪犯及肺胃,肺气失宣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发热,恶风,汗出,脉浮缓为辨证要点。

太阳伤寒证 #

太阳病中具有卫阳被束,营阴郁滞病理特点的证型,称为太阳伤寒证,又称太阳表实证

病因 #

感受风寒邪气,但以寒邪为主。

临床表现 #

恶寒,发热,头项强痛,身体疼痛,无汗而喘,脉浮紧。

证候分析 #

主症:

发热 卫受邪而阳浮于外与邪争

恶寒 卫阳被遏,肌肤失于温煦

无汗 寒性阴凝,致使肌腠致密,玄府不开

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受邪,经气不利,气血运行受阻

身体疼痛 卫阳郁遏,脉中营阴郁滞,筋骨失于温养

寒邪束表,肺气失宣

脉浮 正邪抗争于太阳肌表,脉气鼓动于外

脉紧 寒邪凝束,腠理致密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发热,恶寒身痛,无汗,脉浮紧为辨证要点。

阳明病证 #

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,阳热亢盛,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。其性质属里实热证,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。本证多因太阳病不解,内传阳明化热而成;或因少阳病失治,邪热传入阳明而成;或因素体阳盛,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。

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 胃家实胃家,包括胃与大肠;,指邪气亢盛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,阳气旺盛,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。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,阳明热证是指邪热亢盛,充斥阳明,弥漫全身,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;阳明实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,与肠中糟粕相搏,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。

阳明热证 #

外邪内传化热,具有胃中燥热炽盛,消灼津液病理特征的证型,称为阳明热证

病因 #

病邪进入阳明,无形邪热弥漫全身,充斥内外。

临床表现 #

身大热,不恶寒,汗出,口渴引饮,心烦躁扰,气粗似喘,面赤,苔黄燥,脉滑或洪大。

证候分析 #

主症:

身大热 阳明燥热,弥漫全身,充斥内外

汗大出 邪热炽盛,迫津外泄

口渴引饮 热盛伤津,且汗出复伤津液

舌苔黄燥 燥热内盛

脉滑或洪大有力 阳明里热炽盛

兼症:

心烦躁扰 邪热上扰,心神不安

面赤 气血涌盛于面

气粗似喘 热迫于肺,呼吸不利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身热,汗出,口渴引饮,脉滑洪大为辨证要点。

阳明实证 #

外邪内传化热,具有胃中燥结成实,腑气不通病理特征的证型,称为阳明实证

病因 #

病邪进入阳明,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,腑气不通。

临床表现 #

日晡潮热,手足濈然汗出,脐腹胀满疼痛,痛而拒按,大便秘结不通或热结旁流,甚则神昏谵语,舌苔黄厚干燥,或起芒刺,甚至苔焦黑燥裂,脉沉实,或滑数。

证候分析 #

主症:

日晡潮热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,肠腑实热弥漫

手足濈然汗出 四肢禀气于阳明,热迫津泄

昏谵 邪热上扰心神

脐腹胀满而痛,大便秘结 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,腑气不通

舌苔黄燥而有芒刺,或焦黑燥裂 燥热内结,津液被劫

脉沉迟有力 有形之邪壅滞,气机不畅,脉气不利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潮热,心烦,腹满疼痛,大便秘结,苔黄燥,脉沉实为辨证要点。

少阳病证 #

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,具有枢机不运,经气不利病理特征的证型,又称少阳半表里证

病因 #

阳明病不愈,病传少阳,或太阳病失治,内传少阳,或病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脉,亦可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。

临床表现 #

口苦,咽干,目眩,寒热往来,胸胁苦满,性情沉默,不欲饮食,心烦喜呕,脉弦。

证候分析 #

寒热往来 正邪分争,正胜则发热,邪胜则恶寒

胸胁苦满 少阳经脉下胸贯膈,循胁里,邪犯少阳,经气不利

口苦 胆热上炎

咽干 热灼津液主症

头目昏眩 邪热上扰空窍

心烦 胆热扰心

不欲饮食、欲呕 胆热扰胃,胃失和降

性情沉默 胆气失舒

脉弦 肝胆病之征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寒热往来,胸胁苦满,脉弦有力为辨证要点。

太阴病证 #

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,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。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,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

病因 #

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发病,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病。

临床表现 #

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,口不渴,时腹自痛,四肢欠温,脉沉缓而弱。

证候分析 #

主症:

腹满时痛 脾阳虚衰,寒湿内生,中焦脾胃气机阻滞

纳食减少 脾失健运

下利 寒湿下注

呕吐 寒湿犯胃,胃失和降

脉沉缓而弱 阳虚鼓动无力

兼症:

四肢欠温 阳虚而气弱,失于温煦

口不渴 太阴病从寒湿而化,下焦气化未伤,津液犹能上承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腹满时痛,自利,口不渴为辨证要点。

少阴病证 #

少阴病属全身性里虚证,病位主要在心肾,是六经病变过程中后期的危重阶段。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,亦可从化热,因而可分为寒化、热化两类证型。

少阴寒化证 #

邪传少阴,具有心肾阳衰,阴寒内盛病理特征的证型,称为少阴寒化证

病因 #

少阴寒化证是少阴病过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证型,多为病邪入里,损伤心肾阳气,阴寒内盛所致,既可由三阳病证转变而来,亦可由风寒外邪直接侵袭而发。

临床表现 #

无热恶寒,身体卧,但欲寐,四肢厥冷,下利清谷,呕不能食,或食人即吐,或见身热、反不恶寒,甚至面赤等戴阳症,脉微细或脉微欲绝。

证候分析 #

真寒证

无热恶寒 肾阳气衰微,阴寒独盛

但欲寐 阳气衰微,神失所养

四肢厥冷 阳衰寒盛,外不能温煦四肢

下利清谷,呕不能食 阳衰不能温运脾土,升降失职

口渴 下焦阳衰,不能化气升津,同时下利津液外泄

脉微细或微而欲绝 阳衰脉失鼓动

假热证

身热反不恶寒 阴盛格阳于外

面赤 阴盛格阳于上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无热恶寒,下利,肢厥,但欲寐,脉微细为辨证要点。

少阴热化证 #

邪传少阴,具有少阴阴虚阳亢,从阳化热病理特征的证型,称为少阴热化证

病因 #

大多由于肾水不足,心火亢盛所致。

临床表现 #

心烦不得眠,口燥咽干,舌尖红赤,脉细数。

证候分析 #

心火亢盛证: #

心烦不得眠 少阴热化则真阴受灼,水不济火,心火独亢,侵扰心神

舌尖红赤 阳热亢盛

肾阴虚证: #

口燥咽干 阴液亏损,不能上承

脉细数 阴虚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失眠,心烦,脉细数为辨证要点。

厥阴病证 #

厥阴病证是外感病发展传变的最后阶段,病情复杂,临床证候多为阴阳对峙,寒热夹杂,因此其性质为寒热错杂证。

病因 #

厥阴病为六经之末,大多由他经传变而来,既可由太阴、少阴传人,又可从三阳经内陷而成。

临床表现 #

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嘈杂似饥,不欲饮食,食则吐蛔,下利,四肢冷,时烦不安。

证候分析 #

邪人厥阴,木火上炎,疏泄失常,因而发生上热下寒的胃肠病证候。

上热:

消渴 木火燔炽,津液被耗,肝胃阴伤

气上撞心 厥阴之脉挟胃贯膈,肝经气火循经上扰,肝气横逆莫制

心中疼热,嘈杂似饥 肝热犯胃

下寒:

不欲食 肝木乘脾,脾虚失其健运

呕吐(吐蛔) 脾虚肠寒,蛔不安而上泛

下利 牌虚运化失职

辨证要点 #

本证以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不欲食,下利为辨证要点。

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#

六经病证虽是脏腑、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,而脏腑、经络之间相互联系,不可分割,因此,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,某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到另一经,从而出现传经、合病、并病等变化。

传经 #

病邪自外侵入,逐渐向里发展,由这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的,称为传经,有循经传、越经传、表里传之分。

循经传 #

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。如:

太阳病 ➡➡ 少阳病 ➡➡ 阳明病 ➡➡ 太阴病 ➡➡ 厥阴病 ➡➡ 少阴病

越经传 #

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。如:

太阳病 ➡➡ 太阴病

表里传 #

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。如:

太阳病 ➡➡ 少阴病

合病 #

外感病不经过传变,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出现的,称为合病,如太阳伤寒证与阳明热证同时出现,为太阳阳明合病;太阳病与少阳病同时出现,为太阳少阳合病等。

并病 #

外感病凡一经之证未罢,又见他经病证者,称为并病,这与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病者不同。如太阳病治疗失当,不仅表证未除,又出现阳明病的证候,称太阳阳明并病

本经自病 #

病邪直入阳明或少阳,表现出阳明经或少阳经的证候,称为本经自病。阳明本经自病往往与阳热体质密切相关,而少阳本经自病与正气不足的体质密切相关。

直中 #

外感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,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,表现出三阴经的证候,称为直中。如直中太阴,发病初期就出现呕吐、腹泻、不欲饮食等脾虚湿盛的证候。直中往往与患者虚弱的体质密切相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