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苓散 #
【功能】 #
温阳化气 利湿行水
【主治】 #
阳不化气、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,症见小便不利、水肿腹胀、呕逆泄泻、渴不思饮。
【注意事项】 #
【药物组成】 #
方剂配伍 | 药物 |
---|---|
君 | 泽泻 |
臣 | 茯苓、猪苓 |
佐 | 炒白术、肉桂 |
【参考方剂】 #
👉📝📕 【五苓散】 #
《伤寒论》
【组成】猪苓去皮,十八铢(9g)泽泻一两六铢(15g)白术十八铢(9g)茯苓十八铢(9g)桂枝去皮,半两(6g)
【用法】上五味,捣为散,以白饮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,多饮暖水,汗出愈,如法将息(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 6~10g,多饮热水,取微汗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,温服取微汗)。
【功用】利水渗湿,温阳化气。
【主治】 1.蓄水证。小便不利,头痛微热,烦渴欲饮,甚则水人即吐,舌苔白,脉浮。 2.痰饮。脐下动悸,吐涎沫而头眩,或短气而咳者。 3.水湿内停证。水肿,泄泻,小便不利,以及霍乱吐泻等。
【证治机理】本方原治伤寒太阳病之蓄水证
,后世用于多种水湿内停证候。所谓蓄水证
,即太阳表邪不解,循经传腑,以致膀胱气化不利,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。表邪未解,故头痛微热,脉浮;膀胱气化失司,故小便不利;水蓄下焦,津液不得上承于口,故渴欲饮水;饮人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,故水人即吐,又称水逆证
。若因脏腑功能失调,水湿内盛,泛溢肌肤,则为水肿;下注大肠,则为泄泻;水湿稽留,升降失常,清浊相干,则霍乱吐泻;水停下焦,水气内动,则脐下动悸;水饮上犯,阻遏清阳,则吐涎沫而头眩;水饮凌肺,肺气不利,则短气而咳。诸症之候虽然各异,但皆属膀胱气化不利、水湿内停而以湿盛为主。法当利水渗湿,兼以温阳化气。
【方解】方中重用泽泻为君,利水渗湿。臣以茯苓、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。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,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,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谓 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
膀胱之气化有赖于阳气之蒸腾,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,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,一药而表里兼治。诸药相伍,共奏淡渗利湿,健脾助运,温阳化气,解表散邪之功。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,故蓄水证
得之,有利水而解表之功;痰饮病得之,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;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,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。
【配伍特点】主人下焦而兼运中州,渗利之中寓化气之法。
【运用】本方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。以小便不利,舌苔白,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。本方后嘱曰多饮暖水,汗出愈
。多饮暖水,可温助阳气,以发汗解表;再则汗出而肺气开宣,若提壹揭盖,亦有助于利水渗湿。《伤寒六经辨证治法》云:盖多服暖水,犹桂枝汤吸热粥之法……溺汗俱出,经腑同解,至妙之法,可不用乎!
附方
👉📝📕 【茵陈五苓散】 #
《金匮要略》
【用法】上二物合,先食,饮方寸匕(6g),日三服。
【功用】利湿退黄。
【主治】湿热黄疸,湿重于热,小便不利者。
【鉴别】茵陈五苓散由五苓散加减而成,均可健脾利水渗湿,用于治疗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,小便不利之证。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,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,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