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桂附地黄丸】

桂附地黄丸 #

【功能】 #

温补肾阳

【主治】 #

肾阳不足,腰膝酸冷,肢体浮肿,小便不利或反多,痰饮喘咳,消渴。

【注意事项】 #

  1. 孕妇、肺热津伤、胃热炽盛、阴虚内热消渴者慎用。
  2. 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。
  3. 附子,不可过量或久服。

【药物组成】 #

方剂配伍药物
肉桂附子(制)
熟地黄、酒萸肉、山药
茯苓泽泻牡丹皮

【参考方解】 #

本方熟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;山药茯苓健脾渗湿;泽泻泻肾中水邪;牡丹皮 清肝胆相火;肉桂附子温补命门真火。诸药合用,共成温补肾气之效。

【参考方剂】 #

👉📝📕 【肾气丸】 #

《金匮要略》又名【金匮肾气丸】、【崔氏八味丸】

【组成】干地黄八两(24g)薯蓣 山茱萸各四两(各 12g)泽泻 茯苓 牡丹皮 各三两(各 9g) 桂枝 附子炮,各一两(各 3g)

【用法】上八味,末之,炼蜜和丸梧子大,酒下十五丸,加至二十五丸,日再服(现代用法:蜜丸,每服 6g,日 2 次,白酒或淡盐汤送下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)

【功用】补肾助阳,化生肾气。

【主治】肾阳气不足证。腰痛脚软,身半以下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,或小便反多,人夜尤甚,阳痿早泄,舌淡而胖,脉虚弱,尺部沉细;以及痰饮,水肿,消渴,脚气,转胞等。

【证治机理】本方在《金匮要略》中主治虚劳腰痛、痰饮、消渴、脚气、转胞、小便不利等病证,皆由肾之阴精不足,肾阳虚弱气化失常所致。虚劳者,阴阳精血俱损也。若肾精不足,失于滋荣,则腰痛而足膝痿软;命门火衰,失于温煦,必致半身以下常有冷感、少腹拘急;阳气虚弱,失于蒸化,必致水液代谢失常,故见小便不利,或小便反多。而痰饮、水肿、消渴、脚气、转胞诸证,皆为水液代谢失常之变,宜温补肾气,助气化以利水。其他如阳痿早泄、舌淡而胖、脉象虚弱、尺部沉细,皆为肾精不足、肾之阳气匮乏所致。治宜滋养肾之阴精,以温补化生肾气。

【方解】方用干地黄(今多用熟地黄)为君,滋补肾阴,益精填髓。 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,益阴血之上品。《本草经疏》臣以山茱萸,补肝肾,涩精气;薯蓣(山药)健脾气,固肾精。二药与地黄相配,补肾填精,谓之三补。臣以附子桂枝,温肾助阳,生发少火,鼓舞肾气。佐以茯苓健脾益肾,泽泻丹皮降相火而制虚阳浮动,且茯苓泽泻均有渗湿泄浊、通调水道之功。三者配伍,与三补相对而言,谓之三泻,即补中有泻,泻清中之浊以纯清中之清,而益肾精,且补而不滞。诸药相合,非峻补元阳,乃阴中求阳,微微生火,鼓舞肾气,即少火生气之意。 本方原名崔氏八味丸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收载此方,后世多遵此方为补肾阳之方。然又名为肾气丸,确当慎思之。方中乃以大队补精水之品为主,温补之品,药少量轻,意在以辛热之桂、附化其阴精以益肾气。正如柯琴所谓:此肾气丸纳桂、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,意不在补火,而在微微生火,即生肾气也。故不曰温肾,而名肾气。

【配伍特点】重用三补三泻,以益精泻浊;少佐温热助阳,以少火生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