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中益气丸 #
【功能】 #
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
【主治】 #
脾胃虚弱、中气下陷所致泄泻、脱肛、阴挺,症见体倦乏力,食少腹胀、便溏久泻、肛门下坠或脱肛、子宫脱垂。
【注意事项】 #
阴虚内热者慎用,不宜与感冒药同用。
【药物组成】 #
方剂配伍 | 药物 |
---|---|
君 | 炙黄芪 |
臣 | 党参、炒白术、炙甘草 |
佐 | 陈皮、当归、大枣、生姜 |
使 | 升麻、柴胡 |
【参考方剂】 #
👉📝📕 【补中益气汤】 #
《内外伤辨惑论》
【组成】黄芪五分,病甚、劳役、热甚者一钱(18g)甘草炙,五分(9g)人参去芦,三分(6g)当归酒焙干或晒干,二分(3g)橘皮不去白,二分或三分(6g)升麻二分或三分(6g)柴胡二分或三分(6g)白术三分(9g)
【用法】上咬咀,都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滓,食远稍热服(现代用法:水煎服)。
【功用】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。
【主治】 1.脾胃气虚证。饮食减少,体倦肢软,少气懒言,面色萎黄,大便稀薄,脉虚软。 2.气虚下陷证。脱肛,子宫脱垂,久泻,久痢,崩漏等,伴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。 3.气虚发热证。身热自汗,喜热饮,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大无力。
【证治机理】本方是李杲为治气虚发热而立,谓其证乃由脾胃气虚,则下流于肾肝,阴火得以乘其土位。故脾胃之证,始得之则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其脉洪大而头痛,或渴不止,其皮肤不任风寒,而生寒热。盖阴火上冲,则气高而喘,身烦热,为头痛,为渴,而脉洪大……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
。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卷中 即病由饥饱劳役,损伤脾胃,中气虚馁,升降失常,清阳下陷,阴火则上乘土位,泛溢肌腠,故而发热。其热为劳役内伤所致,故李氏明确指出:惟当以辛甘温之剂,补其中而升其阳,甘寒以泻其火则愈。
至于脾胃气虚证、气虚下陷证,亦皆由饮食、损伤脾胃所致。所治之脾胃气虚证,当与四君子汤证同类,惟其虚之更甚。脾主升清,脾虚则清阳不升,中气下陷,故见脱肛、子宫下垂及久泄、久痢等症。是方治证虽分三端,然脾气大虚之机属异中之同,故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,乃取法之本。中气下陷者,理当升阳举陷;气虚发热者,当尊东垣独创甘温除热
之法。
【方解】本方重用黄芪为君,其性甘温,人脾、肺经,而补中气,固表气,且升阳举陷。臣以人参,大补元气;炙甘草补脾和中。君臣相伍,如《医宗金鉴》谓黄芪补表气,人参补里气,炙草补中气,可大补一身之气。李杲称此三味为除湿热、烦热之圣药也
。佐以白术补气健脾,助脾运化,以资气血生化之源。其气既虚,营血易亏,故佐用当归以补养营血,且血为气之宅
,可使所补之气有所依附;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。更加少量升麻、柴胡,升阳举陷,助益气之品升提下陷之中气。正如李杲所说:胃中清气在下,必加升麻、柴胡以引之,引黄芪、人参、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。
《内外伤辨惑论》卷中 且二药又为脾胃引经最要药也
《本草纲目》,故为佐使。炙甘草调和诸药,亦为使药。诸药合用,既补益中焦脾胃之气,又升提下陷之气,且全方皆为甘温之药而能治气虚发热证,即所谓甘温除大热
之法也。
【配伍特点】主以甘温,补中寓升,共成虚则补之、陷者升之、甘温除热之剂。
【运用】本方体现甘温除热
法,为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之代表方。以中气虚弱或清阳下陷,或慢性发热,症见少气乏力、面色白、淡,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。本方所治之气虚发热,乃由中气既虚,清阳下陷,郁遏不运,阴火上乘所为。故其热有病程较长、或发有休时、手心热甚于手背等特点,且必兼见中气不足之症。此证应与外感及实火发热者详加辨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