藿香正气水 #
【功能】 #
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
【主治】 #
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温所致的感冒。症见头痛昏重、胸膈痞闷、脘腹胀痛、呕吐泄泻(胃肠型感冒)
【注意事项】 #
- 服药期间忌服滋补性中药。
- 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、船、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。
- 对藿香正气水及乙醇过敏者禁用。
- 过敏体质者、孕妇、风热感冒者慎用。
【药物组成】 #
方剂配伍 | 药物 |
---|---|
君 | 广藿香油 |
臣 | 苍术、陈皮、姜厚朴、茯苓、大腹皮、生半夏 |
佐 | 白芷、紫苏叶油 |
使 | 甘草浸膏、乙醇 |
【参考方剂】 #
👉📝📕 【藿香正气散】 #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
【组成】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,各一两(各 3g)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,姜汁炙 苦桔梗各二两(各 6g)藿香去土,三两(9g)甘草炙,二两半(6g)
【用法】上为细末,每服二钱(6g),水一盏,姜三片,枣一枚,同煎至七分,热服。如欲出汗,衣被盖,再煎并服现代用法:散剂,每服 6g,生姜 3 片、大枣 1 枚,煎汤送服;亦可作汤剂,加生姜 3 片、大枣 1 枚,水煎服。
【功用】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。
【主治】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证。霍乱吐泻,恶寒发热,头痛,胸膈满闷,脘腹疼痛,舌苔白腻,脉浮或濡缓。以及山岚瘴疟等。
【证治机理】本证系由风寒在表,湿滞脾胃所致,尤以夏月常见。风寒犯表,正邪相争,则恶寒发热、头痛;内伤湿滞,湿浊中阻,脾胃不和,升降失常,则恶心呕吐、肠鸣泄泻;湿阻气滞,则胸膈满闷、脘腹疼痛;舌苔白腻,脉浮或濡缓乃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之征。治疗当以外散风寒,内化湿浊,理气和中,升清降浊为法。
【方解】方中藿香辛温芳香,外散风寒,内化湿滞,辟秽和中,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,重用为君。半夏曲、陈皮理气燥湿,和胃降逆以止呕;白术、茯苓健脾助运,除湿和中以止泻,助藿香内化湿浊以止吐泻,同为臣药。紫苏、白芷辛温发散,助藿香外散风寒,紫苏尚可醒脾宽中、行气止呕,白芷兼能燥湿化浊;大腹皮、厚朴行气化湿,畅中行滞,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;桔梗宣肺利膈,既益解表,又助化湿;煎加生姜、大枣,内调脾胃,外和营卫,俱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药性,并协姜、枣以和中,用为使药。诸药相合,使风寒外散,湿浊内化,气机通畅,脾胃调和,清升浊降,则寒热、吐泻、腹痛诸症可除。感受山岚瘴气以及水土不服,症见寒甚热微、或但寒不热、呕吐腹泻、苔白厚腻者,亦可以本方散寒祛湿,辟秽化浊,和中悦脾而治之。
【配伍特点】表里同治而以除湿治里为主,脾胃同调而以升清降浊为要。
【运用】本方为治疗夏月感寒伤湿,脾胃失和证之常用方。以恶寒发热,上吐下泻,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。本方解表之力较弱,故如欲出汗
,宜热服
,且衣被盖
。霍乱吐泻属湿热证者禁服本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