⚙️发病病机

发病病机 #

✅ 邪正盛衰 #

👉 虚实变化 #

以邪气盛为主,斗争激烈 #

实证 – 常见于外感六淫,或痰食水血滞留体内

以正气虚为主,斗争和缓 #

虚证 – 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及慢性病证

👉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#

由实转虚 #

失治或治疗不当,病邪久留损伤正气

因虚致实 #

正气不足,无力祛邪,或正虚面内生水湿、痰饮、瘀血

虚实夹杂 #

  1. 实中夹虚 – 以实为主,兼见正虚。如:实热伤津
  2. 虚中夹实 – 以虚为主,兼见邪实。如:脾虚水肿

特殊情况 #

  1. 真虚假实(至虚有盛候) – 气血不足,运化无力
  2. 真实假虚(大实有赢状) – 实邪结,气血不能外达

✅ 阴阳失调 #

👉 阴阳偏盛 #

邪气盛则实

  1. 阳偏盛 – 实热证 – 表现:壮热面红目赤
  2. 阴偏盛 – 实寒证 – 表现:形寒,肢冷,舌淡

👉 阴阳偏衰 #

精气夺则虚

  1. 阳偏衰 – 虚寒证 – 表现:面色㿠白、畏寒肢冷、舌淡脉迟等寒象+喜静蜷卧、小便清长,下利清谷等虚像
  2. 阴偏衰 – 虚热证 – 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

👉 阴阳互损 #

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,都会影响另一方,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(重阳必阴,重阴必阳)

  1. 阳损及阴 – 阳虚的基础上,导致阴虚
  2. 阴损及阳 – 阴虚的基础上,导致阳虚

👉 阴阳格拒 #

阴阳中有一方极盛,另一方极虚,极盛者将极虚者排斥格拒于外,使阴阳不相维系,出现假象

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 #

阴寒之邪盛于内,逼迫阳气浮越于外 – 四肢厥冷,但身热反不恶寒(欲盖衣被),面颊泛红

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 #

邪热过盛,郁闭于内,不能外达肢体 – 身热面红,但四肢厥冷(肢冷不恶寒),脉沉数有力

👉 阴阳亡失 #

亡阳 阳气突然脱失(冷汗淋漓,手足逆冷,脉微欲绝) #

  1. 外邪过盛,正不敌邪
  2. 素体阳虚,疲劳过度
  3. 汗出过多
  4. 慢性消耗,虚阳外越

亡阴 阴液突然丢失(汗出如油,汗热而黏,脉细疾数) #

  1. 外感温热,热邪炽盛
  2. 邪热久留,煎灼阴液
  3. 大出血,吐泻过度
  4. 疾病消耗

✅ 气血失调 #

👉 气失调 #

气不足 #

又称气虚,指元气耗损,脏腑功能减退,抗病能力下降

气行失常 #

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。包括气滞气逆气陷、气闭、气脱

👉 血失调 #

血不足 #

又称血虚,指血液不足,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

  1. 失血过多
  2. 脾胃虚弱
  3. 久病不愈

出血 #

指血液不循常道,流出脉外

  1. 外伤出血
  2. 气虚失血
  3. 血热妄行
  4. 血瘀出血

血瘀 #

指血液循行迟缓和不流畅

  1. 气滞
  2. 气虚
  3. 血寒
  4. 血热
  5. 痰浊阻于经络

✅ 津液失调 #

👉 津液不足 #

津液亏少,产生干燥失润表现

  1. 燥热伤津
  2. 五志化火
  3. 发热多汗、吐泻、多尿、失血
  4. 过用误用辛燥之剂

👉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#

输布障碍 #

津液在体内运行迟缓或局部停滞,水湿内生,酿痰成饮

排泄障碍 #

津液化为尿液和汗液的功能减退而生水肿

  1. 肺的宣发肃降
  2. 脾的运化和散精
  3. 肾的蒸腾和气化
  4. 肝的疏泄条达
  5. 三焦通利水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