🧬病因

病因 #

✅ 六淫致病 #

六淫

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

特点详情
外感性六淫邪气来自自然界,属于外来邪气致病
季节性春多风病,夏多暑病,长夏多湿病,秋多燥病,冬多寒病
地域性西北多燥病,东北多寒病,江南多湿热病
相兼性常兼夹为病,如风夹寒,风夹热,风夹湿,湿夹热

👉 风 #

风为阳邪,其性开泄,易袭阳位

  1. 风善动升发、向上向外,为阳邪。
  2. 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汗出。
  3. 常伤人之上部即头部、肌表、阳经。

风邪善行而数变

  1. 善行 – 病位游移,行无定处。
  2. 数变 – 变幻无常,发病迅速。

为百病之长

✏️ 为外邪致病的先导,常兼他邪同病。

👉 寒 #

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

✏️ 出现各种寒象,形寒肢冷、畏寒喜暖

寒性凝滞,主痛

✏️ 经脉气血为寒邪凝滞不通,不通则痛,疼痛较剧,得温则减

寒性收引

✏️ 气机收敛,腠理、经络、筋脉收缩挛急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气血凝滞、肢体屈伸不利

👉 暑 #

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

✏️ 出现阳热亢盛症状 (高热、烦渴、面赤、脉洪)

暑性升散,耗气伤津

✏️ 暑性升发,多直入气分,使腠理开泄而多汗,气随津泄而气虚 (心烦闷乱、神志不宁、气短乏力、突然昏倒)

暑多挟湿

✏️ 暑邪致病多挟湿邪,暑湿合而致病 (发热、心烦、口渴、四肢倦息、大便溏泻或不爽)

👉 湿 #

湿为阴邪,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

  1. 气机升降失常 (胸闷脘痞、小便短涩、大便不爽)
  2. 湿邪困脾,水湿停聚 (腹泻、尿少、水肿、腹水)

湿性重浊

  1. 出现沉重的症状 (头重如裹、周身困重、四肢沉重)
  2. 分泌物秽浊不清 (小便浑浊、白带过多、湿疹流水)

湿性黏滞

  1. 症状黏滞不爽 (分泌物和排出物,滞涩不畅)
  2. 病程较长、缠绵难愈 (湿疹、湿温、湿痹等)

湿性趋下、易伤阴位

✏️ 湿病多见人体下部 (淋浊、带下、泻痢)

👉 燥 #

易伤津液

✏️ 燥邪易耗伤津液,出现干燥的症状 (口鼻干燥、咽干、皮肤干涩)

燥易伤肺

✏️ 肺喜润恶燥,燥邪多从口鼻入而伤肺津 (干咳少痰、或痰黏难咯)

👉 火 #

为阳邪,其性炎上

✏️ 火邪致病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 (高热烦渴、汗出、脉洪数心烦)

火易伤津耗气

  1. 火易消灼津液,使津液耗伤 (口渴、小便黄赤、大便干结)
  2. 火热亢盛,极易损伤正气 (全身功能减弱,壮火食气

火热易生风动血

  1. 耗伤阴液,筋失滋而抽搐,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(高热神昏、四肢 抽搐、两目上视、角弓反张)
  2. 热迫血妄行 (吐血、衄血、便血尿血)

火热易发肿疡

✏️ 腐蚀血肉,发为痈肿疮疡 (局部红、肿、热、痛)

👉 疫疠邪气 #

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。常见有:大头瘟、白喉、烂喉丹痧、天花、霍乱、鼠疫。

发病急骤,病情较重,一气一病,症状相似,传染性强,易于流行。

✅ 内伤病因 #

👉 七情内伤 #

参见五脏藏五志

病机病因症状
则气上气疏泄太过,气血上逆头胀头痛,面红目赤,昏厥猝倒
则气缓气涣散不收,神不内守精神不集中,甚者神志失常
则气消气抑郁,意志消沉精神不振,气短胸闷,乏力懒言
则气下伤及气,肾气不固二便失禁,骨酸痉厥,遗精
则气乱无所倚,神无所归精神不安,惊慌失措,犹豫不决
则气结运不健,气血生化无源食欲减退,脘腹胀满,腹泻便溏

👉 饮食失宜致病 #

饮食不节 #

  1. 过饥 – 气血生化不足,出现脏腑虚弱
  2. 过饱 – 食积,嗳腐吞酸,腹胀痛,大便臭如败卵

不洁 #

引发胃肠疾病,如吐泻,腹痛,痢疾

饮食偏嗜 #

  1. 寒热偏嗜 – 过食生冷则伤及脾胃阳气,寒湿内生;过食辛辣温热则损耗阴液,肠胃积热
  2. 五味偏嗜 – 五味入五脏,过食之则导致五脏功能偏盛或偏衰

👉 劳逸失常致病 #

过度劳累 #

  1. 劳力过度 – 见少气乏力,神疲消瘦等虚像
  2. 劳神过度 – 易伤心脾,见心悸失眠,食少腹胀便溏
  3. 房劳过度 – 损及肾精,见腰膝酸软,眩晕耳鸣,性功能减退

过度安逸 #

脾胃之气郁滞,功能减退,气血生化不足

✅ 病理产物 #

👉 痰饮 #

粘稠者为,清稀者为

痰饮的形成 #

  1. 有形 – 视之可见,触之可及,听之有声
  2. 无形 – 视之不见,触之无物,但有痰饮的病理表现(头目眩晕,胸闷呕恶,形体肥胖,气短心悸,癫狂,昏不识人。苔腻,脉滑)

痰饮的致病特点 #

  1. 痰阻于肺 – 咳喘咯痰
  2. 痰阻于心 – 胸闷心悸
  3. 痰迷心窍 – 神昏,痴呆
  4. 痰火扰心 – 癫狂
  5. 痰停于胃 – 恶心呕吐,胃脘痞满
  6. 留经络筋骨 – 瘰疬痰核,肢体麻木不遂
  7. 痰上犯于头 – 眩晕
  8. 痰气结于咽 – 梅核气,咽不下,咳不出

👉 瘀血 #

瘀血形成 #

  1. 血行不畅 – 气虚、气滞、血寒、血热
  2. 血离经脉 – 内外伤、气虚失摄、血热妄行

瘀血的致病特点 #

  1. 疼痛 – 刺痛,痛处固定不移,拒按,夜间痛甚
  2. 肿块 – 青紫肿胀,久聚不散,形成癥积,按之痞块
  3. 出血 – 面色黧黑、肌肤甲错、唇甲青紫,舌色紫暗有瘀斑瘀点,脉细涩、结代

👉 结石 #

形成原因 #

饮食不当,情志内伤,服药不当,体质差异。

致病特点 #

  1. 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。
  2. 病程较长,病情轻重不一。
  3. 阻滞气机,损伤脉络。

👉 毒 #

形成 #

  1. 外来之毒 – 来源于自然界。如大风苛毒、痞毒、疫毒、热毒、寒毒、湿毒、燥毒、温毒、暑毒,以及梅毒、秽毒、水毒、虫毒、蛊毒、漆毒、煤气毒、瘴毒等。
  2. 内生之毒 – 如食毒、药毒、瘤毒、伏毒(邪伏化郁而成毒)、瘀毒、痰毒、胎毒、脏毒等

致病特点 #

  1. 毒性强烈,损脏伤形 – 发病急,传变快,可见壮热,神昏澹语,或见疮疡痈肿,筋伤骨坏,血脉浸淫等。
  2. 致病广泛,复杂多变 – 毒邪致病,常兼夹其他病邪,侵犯部位广泛,外至形体、经络、官窍,内至脏腑。
  3. 症状秽浊,顽固难愈 – 毒邪致病,郁积日久,可见皮肤、黏膜等的黏液、糜烂、溃疡、腐败等秽浊不清的症状表现。

👉 药邪 #

药邪形成 #

  1. 用药过量
  2. 炮制不当
  3. 配伍不当
  4. 用法不当

致病特点 #

  1. 中毒:轻者常表现为头晕心悸,恶心呕吐,腹痛腹泻,舌麻等。重者可出现全身肌肉震颤,烦躁,黄疸,发绀,出血,昏迷乃至死亡。
  2. 加重病情,变生他疾。